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伏地魔

前天有个家长咨询,儿子上中学,不太爱学习。而真正让这个家长头疼的并不是厌学这件事,而是孩子身上有个“坏毛病”—觉得别人做什么都理所当然。

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伏地魔


我们只所以不是响尾蛇有2个原因,第一我们父母都不是,第二我们不住在沙漠的中央。——弗洛伊德


 

代际自私

 

前天有个家长咨询,儿子上中学,不太爱学习。而真正让这个家长头疼的并不是厌学这件事,而是孩子身上有个“坏毛病”—觉得别人做什么都理所当然。总爱索取,还不付出,也不知道感恩。她在讲儿子种种不是的过程中,让我想起有天在电梯间听到一家三口的对话。

 

孩子看起来两三岁的样子,刚刚开始会说话。妈妈说:明天你是不是要去接他。爸爸回应:是的。他从新西兰回来,我去飞机场接他。孩子下意识的说:爸爸不去接。
妈妈听到后,马上解释道:“爸爸不是去接叔叔,是去接你的奶粉。你想不想吃奶奶啊,想吃的话,爸爸明天就去给你接口粮去。”随后,这个爸爸也附和着:“是啊,爸爸去接你的奶粉。”


原本还很好奇孩子为什么会下意识说出“不去接”这几个字,在两三岁孩子头脑中,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不去接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。而听过父母之间的对话,我好像知道了这种语言结构的形成原因。

 

就像那位母亲一样,在往常个案中,我们时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知父母心,不懂得感恩父母教养的辛劳。而其实,真正不懂感恩的并不是孩子。

 

在家庭生活中,孩子从幼儿便开始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,他们会很聪明的领会父母言语后面的情绪和态度。“接奶粉而不是接叔叔”这个现实对话中,传递给孩子的是一切利己才会付出,并没有感恩的态度。久而久之,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,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,孩童时他们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。成年后,他们在社会关系中,以及两性关系中,也会更愿意索取,而对于他人的付出视而不见


可最终,孩子会知道,当他们走入这个社会,并不会有那么多好心的叔叔给他们带奶粉。


如果把“不是去接叔叔是去接你的奶粉”,换成“叔叔辛苦帮你把口粮背回来,我们是不是要去感谢他,去机场接他?”只是一句话,在孩子心中,种下的却是一颗感恩而非自私的种子。

 

暴暴相传

 

成年人的世界少不了愤怒。而愤怒总会被人们误解为一种坏情绪。其实,情绪无好坏,都是一种保护我们的防御机制。只是对于愤怒这种负向的情绪,我们的应对方式是分好坏的。

 

你会在人群中看到,有些人的愤怒是向内的,他们会愤怒于自己的失败、无能、不够好。这样的人在社会关系中,倾向于讨好别人,贬低自我价值,时常感到无助和无力。陷入一种极度自卑的状态,久而久之会形成抑郁或者强迫的状态。

 

而有些人相反,他们的愤怒是向外的。他们喜欢吵架、打架,带有攻击性行为。可能很多家长不知道也不去注意,孩子成人后的愤怒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来的。


在小区楼下散步,远远听到一个小女孩在嚷嚷着“我的秋千,该我玩了。”当走近,看见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站在一个秋千旁边,一直冲坐在秋千上另一个小姑娘喊“这个秋千是我的”,随后有个中年男子,对那个小女孩妈妈说让她管管孩子,没想她妈妈一句话,让我笑出声来,她对那个男人用同样大声的方式说:孩子玩呢,关你屁事。


我之所以笑是因为熊孩子可真是亲生的,不是这样的熊家长,也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。而同样,我也很替那位母亲感到可怜,因为在不久之后,她的孩子就会对她说:关你屁事。

 

可能有些人已经知道愤怒的背后是恐惧,可很多人不知道,恐惧是源于我们害怕失控。


我们想要控制自己说对话、做对事。想要玩秋千的时候,这个秋千就是我的。想怎么教育孩子就怎么教育,不需要外人插嘴。

 

因为内心太害怕失去自我的掌控,情绪就会显现在外面,像一个保护壳一样挡住那些可能会攻击到我们的事物。

 

当孩子还小,家长能够控制,父母会处于一种绝对优势的位置。而,孩子会长大,当你讲道理讲不清,打也打不过孩子的时候,父母面临的那种失控感就会越演愈烈。焦虑到一定程度,就会跑到咨询室寻求帮助。而尽管这样,很多家长还是不自知,问题出在了哪里。我会把教育孩子比作一场考试。而这个考试的结果是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才会有显现。

 

自尊杀手


“姥姥,抱。抱。”一个小男孩追在姥姥后面,拽着她的衣角不停的想要抱抱。姥姥则撇开他的手,说“你都那么大了,自己走,姥姥不抱了,刚才已经抱很久了。”小男孩,不依不饶,抱着姥姥大腿,不让她往前走,恰巧这时有个中年女子从他们身边走过,姥姥灵机一动说:”听话,你都那么大了。你看,快看阿姨笑你呢。“     孩子听后一直哼唧是要哭的样子。


这一个场景又是在楼下散步时看到和听到。那个阿姨并没有笑这个男孩,甚至只是路过的路人。而姥姥的形容跟真的发生一样,可见没少用这招。

 

孩子不听话,最让家长头疼。在万般无奈下,家长就会使出各种计策,让熊孩子们伏法。

 

长辈经常会用这种嘲笑的打击方式,让孩子能够收敛一些。而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最重要的东西-自尊心。从小家长喜欢把孩子和邻居家王二丫,李铁蛋做比较,动不动一句”瞧瞧人家谁谁谁“,分分钟将孩子小小自尊心碾压。而这种碎渣会带一辈子。

 

终极奥义-共同成长

 

小区楼下故事多,也是这样才会让我们更多的反思,家长那些无意识的语言是如果摧毁和成就一个孩子的。

 

好孩子都一个样,坏孩子则千姿百态。家长误区在于总是揪着孩子出现问题的表象,而忽略引发表象的深层原因。


孩子总惹祸,可能是他们在需求父母的关注,需求被爱。原因可能:因为父母在家陪伴的时间太少,又或者父母总是有争吵,他们会用自己闯祸的方式,来将父母的关注放自己身上,从而减少父母因为对方吵架的次数。(这也是一种情感补偿,当夫妻不和谐时,孩子会做这样的一种角色来平衡父母之间的关系。)

孩子厌学,可能是害怕自己失败,遇难而逃。原因可能:缺乏自信,家庭教育中正向积极的语言较少,缺少榜样力量。和父亲相处时间少,抗挫能力不够。

孩子暴力,家庭中一定有人暴力,或者被暴力。原因可能: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不良,孩子经历过体罚。

孩子偷东西,原因可能:父母教育过于苛责,不允许犯错误。父母之间沟通存在问题。

 

孩子就是一面镜子,他们有多不规矩,背后的家庭教育就有多失败。成人们的自大总会让父母逃避自身的问题,总想把孩子抛给老师、心理咨询师,让我们调教好再送回家。而孩子缺失的绝对不会是调教他们的人,而是无条件接纳和爱他们的人。

 

很多父母害怕孩子的对抗,而我要说,孩子不对抗才更可怕。因为面对一个或者一对伏地魔,他们不对抗就永远没机会成为”哈利波特“。

 

熊孩子是被制造出来的,产品出问题,我们要找厂家。

 

P.S.解释一下开头弗老爷子话的意思,他在讲人形成的原因。基因和环境最终决定了我是什么,以及我是什么样的人。

 

以上

 


 


转载请注明: 转载自GWH

本文链接地址: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伏地魔

评论被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