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面具,再照镜子

在我们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前,人们好像更有默契的达成一种共识,双方都在展示自己“完美”的一面呈现给对方。而当我们真正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后,那个曾经被打压的“不完美”自己,开始频繁出现。

放下面具,再照镜子

当你企图在两个不同的自我之间游走时,你在生活中的形象就变得复杂混乱,你面临的形势也更加琢磨不透,甚至你的身体也无所适从了。-毕淑敏

 

在我们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前,人们好像更有默契的达成一种共识,双方都在展示自己“完美”的一面呈现给对方。而当我们真正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后,那个曾经被打压的“不完美”自己,开始频繁出现。本身应该充满疗愈功能的亲密关系,开始走向致郁系。

 

这让我回想起小时候,别人问我期末考试成绩如何,我会用“还行”来去回应,而实际上离“还行”还有一段距离,可是自己不太愿意去承认不好的事实,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承认自己的失败是一种很糟糕的体验。

 

我们总是希望表现的比实际情况更好一些。

 

每次家中来客人,家里总会收拾的比平常干净,父母总会提醒孩子,来了外人要乖一些。然后小孩子会默契的表现出一副很懂事的样子。展现“更好”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,也像一种信念一样,植入我们的生活。

 

人们开始为了更好,克制、压制那些“丑陋”而真实的状态。因为这样才能得到外界更多看似“积极”的回应。

 

当我们习惯于呈现一个不真实的自己,开始认为这样的自己才是被喜欢的、被认可的、才是有价值和存在感的。人们试图把那个真实的、不那么好的自己藏起来。


当那个乔装打扮的自己带起美丽的面具,受到了他人的赞美,在如此对比之下,我们更加讨厌那个真实的自己,害怕把这部分的自己暴露出来,因为这会丢人、这会让人厌恶。

 

久而久之,我们成了一个分裂人。

 

有些人认为用“创作出”的自己生活,也没什么不好。而讽刺的是,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彻底隐藏和覆盖住真实自我的表达。

 

做咨询这些年,让我明白,我的咨询对象并不是坐在我对面的这个人,而是那个被压制很久、在痛苦深处的被排斥的那个小人儿。

 

有的人脾气暴躁、外表强悍,而TA的小人儿却是极度不安和脆弱。

有的人强势、处处要做对,而TA的小人儿却是敏感、自卑。

有的人冷漠、无情,而TA的小人儿却是经历过被抛弃、被忽视。

 

咨询室可能是个很奇怪的地方,因为只有在这里那些“不招人喜欢”的小人儿,才看起来那么的可爱。他们才能走出来喘口气,告诉这个世界自己的存在。

 

整合是一辈子的事儿

 

明明不开心,却要表现的开心。明明有不同意见,而自己是少数派就只能默不作声。明明对领导有意见,而怕有矛盾,会很努力的去维系这种关系。明明内心是拒绝的,却点头答应了。

 

人们总在说,是别人让自己不舒服,怎么让别人改变。事实上,是我们自己营造了不舒服状态,而需要调整的人也是自己。

 

有人自述,曾几何时,觉得妥协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机遇,所以不忍心放下那个面具。后来心太累了,决定破釜沉舟也要以真面目示人,想着就做回自己,付出什么代价也都认了。而当TA放下了,也并没有之前想的那么糟糕。

 

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在于有思维体系,而也正是因为有时候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无法统合。

 

人们喜欢做一些心理测试、性格测试,喜欢研究星座血型,这一切都是我们在更靠近那个真实的自我,对自我认知所做的更多尝试。


其实,想想看,无论是在亲密关系,还是社会关系中,比起假装的“好”,我们更喜欢看到真实。你真实了,自己会感到内心的安稳,当你感觉安全,也会让他人觉得安全,机遇反而萌生,在亲密关系中也会更加的自在。

 

  

伪装的完美,远不及面对和陪伴“不完美”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。

 

 以上



转载请注明: 转载自GWH

本文链接地址: 放下面具,再照镜子

评论被关闭。